如何去进行社区营造?
   

       社区营造总结为“人”、“文”、“地”、“产”、“景”,这五个切入角度的关系不是并列的,社区营造的核心是人,“人”在中间,“文”、“地”、“产”、“景”为“人”所用,什么样的营造都离不开人的营造。不管项目是从哪一个切入点切入的,可食地景也好,墙绘也好,都是人来组织和实施的,社区营造项目不管怎么设计,始终都要关注社区居民在这其中的成长和发展,培养其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意识及自发解决社区问题的能力。
       社区营造之“人”的角度
      社区居民是具有多样性的,他们在性别、年龄、民族、宗教信仰、家庭背景、受教育水平、职业、习惯、健康状况、经济状况等诸多方面是不同的,在社区中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也是不同的。
      因而我们先要清楚从哪一个居民群体着手。例如空巢老人、留守儿童、困难残疾人、需要***业的中青年等等,通过开展团体活动、技能培训、社区教育、发掘服务对象中有意愿为邻里进行志愿服务的居民骨干,进而协助服务对象在骨干志愿者的带领下建立互助公益组织,开展自我服务。
       社区营造之“文”的角度
       不管是社区传统文化的延续,还是社区新文化的创造,都不是抽象的,都需要一定的实物来承载,因而要让社区文化可视化。在这个过程中***要挖掘社区文化,并且找到承载社区文化的实物或者形式,并且采取相应措施去传承发扬。
      例如:社区博物馆、社区文化长廊、社区老照片展示社区本土文化历史,社区生活影像、社区剧场、社区音乐、社区学堂、社区民俗节庆文化活动等宣扬社区文化进而鼓励居民终生学习,促进邻里交往互动,催生社区网络联结,增进居民的信任和互助关系,创造社区集体记忆、营造社区共同意识,形塑社区公益文化。
       社区营造之“地”的角度
 
     地理环境的保育与特色发扬,在地性的延续。例如台湾桃米村利用当地湿地、溪流等地理资源,调动居民的积极性,引导其完成对青蛙、蜻蜓等昆虫从认知到保育的一系列工作,营造出桃米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循环系统。
      同时,社区发动全体成员集体维护、监督桃米村的生态发展,开展多样的人与自然亲近的社会活动,激发社会各阶层人对生态社区的了解及认同等,通过多种方式推动生态社区的运营。既保护了在地环境资源,又促进了社区生态产业的完善。
     社区营造之“产”的角度
     从产业发展切入,挖掘社区优势资源,通过建立合作社、兴办社区社会企业、开发区域特色体验旅游等方式、积极发展社区产业,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在地产业/经济活动的集体经营以及在地产业的创发与行销中,增强社区造血功能,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。
      社区营造之“景”的角度
      可从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空间的规划、设计、建设、布局切入,通过构建长者空间、连心驿站、社区书馆、风雨长廊、休闲广场、露天凉亭、社区花园、可食地景等室内外公共空间,建立公共空间和精神联结,提升居民社区生活幸福指数。
      也可从美化改善居住环境切入,通过动员居民共同参与营造绿色生态、环境优美的院落/社区/街道,普及自然教育、垃圾分类、资源循坏利用等绿色环保理念,撬动居民组织化参与社区环境治理、形成社区环境维护机制。
成都妙笔艺术装饰工程有限公司@版权所有  蜀ICP备15032182号-1
咨询热线:15982274595